甲酸电氧化的钯基催化剂及表面红外光谱研究
【摘要】研究C1燃料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过程对于澄清各种基础电催化问题,以及发展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燃料小分子中,甲酸分子结构简单,其氧化过程是甲醇、甲醛等氧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对甲酸氧化反应的澄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小分子的氧化机理;同时甲酸电氧化过程对催化剂表面结构、吸附能很敏感,在催化材料研究中是重要探针反应;另外,甲酸还可用作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的阳极燃料,比起传统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有着毒性小、对Nafion膜渗透性低,电池开路电压高等诸多优势。综合以上原因,甲酸电氧化研究有着基础和应用双重的重要价值。在甲酸电氧化研究中,相比研究更为透彻的Pt基材料,Pd基材料有着价格低廉,反应活性高这两大优势。但是Pd表面的反应机制不明朗,催化剂毒化原因不明确,纯Pd催化剂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本学位论文主要从催化剂设计合成和反应机理的现场表面光谱研究两方面进行探索,在获得新型高效Pd基催化剂的同时,加深对Pd表面甲酸电氧化这一反应体系的理解,并推动材料研制和现场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在新型Pd基纳米电催化材料研制方面,我们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电子结构”、“几何结构”及“晶面结构”三种主要调制手段,以达到对Pd基催化剂改性的目标。根据“第三体效应”和“d带中心原理”,我们设计了甲酸电氧化性能优异的碳载型低Pt含量Pd-Pt合金催化剂。通过系统研究Pd、Pt组分比例与电催化响应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电子结构与几何结构调制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Ag纳米颗粒作为牺牲模版,我们制备得到了粒径在10纳米以下,碳载型空壳结构的Pd基三元合金纳米催化剂用于甲酸电氧化,能够同时体现空壳结构与电子结构调制的优势;我们还通过简便的一锅法合成了Pd纳米立方体和纳米菱形十二面体,借助巧妙的CO置换方法成功去除了纳米晶表面的杂质,获得了典型可靠的电化学响应,初步建立起了Pd纳米晶而与电化学响应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选取现场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法(EC-ATR-SEIRAS)开展Pd表面甲酸电氧化过程反应机制研究。在本课题组前期另一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澄清了Pd电极表面甲酸自解离过程中毒性物种CO的来源问题,并成功将电化学表面红外光谱方法(EC-ATR-IR)拓展到高浓度甲酸中纳米Pd黑催化剂表面,在模拟实际燃料电池的运行环境下研究催化剂表面CO累积与活性衰减的关系,确认了甲酸溶液浓度、电极电位以及开路电位控制时间对CO累积的重要影响。同时,我们还初步尝试了具有特定晶面优先取向的Pd纳米晶表面CO吸脱附过程的EC-ATR-IR研究,为表面红外光谱方法在金属纳米晶界面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Pd基甲酸电氧化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合成1.1低Pt含量Pd-Pt合金催化剂Pd和Pt两种金属虽然有着相近的电子结构和原子半径,但是甲酸在两者表面电氧化机制迥异。Pt基材料上甲酸容易经由三个连续Pt位上脱水形成CO毒性物种,而Pd基材料则需要通过电子结构改性以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针对Pd、Pt上这样不同的特征,我们在“第三体效应”和“d带中心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种低Pt含量的Pd-Pt合金甲酸电催化剂,旨在通过Pd原子将连续的Pt位分割,最大程度地发挥Pt位上的催化性能;同时借助Pt对Pd的d带电子结构调制,提高Pd位上的催化活性,降低反应活化能。通过对催化剂组分的筛选,我们发现当掺入少量Pt(约5%)之后,Pd-Pt合金上甲酸氧化峰电流相比纯Pd提升了近一倍,同时氧化峰电位负移了200mV。且随着Pt的掺入甲酸氧化峰电流逐渐降低,氧化峰电位进一步负移,表面毒化更加严重。在此,我们验证了Pt对Pd电子结构的调制作用以及Pd对Pt原子的分散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电化学响应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的敏感性。最终合金组分为Pd9Pt1/C的合金催化剂有着最佳的甲酸电氧化性能,很好地体现了该种低Pt含量Pd-Pt合金催化剂的设计初衷。1.2碳载型空壳Pd-Pt-Ag三元合金纳米催化剂构建空壳纳米结构是催化剂几何结构调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提高贵金属原子的表面利用率以降低成本。本部分中我们针对现有的空壳纳米电催化剂粒径过大、难以碳载的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碳载型空壳Pd基合金催化剂用以甲酸电氧化。我们分别尝试了Cu和Ag纳米颗粒作为牺牲模版,通过置换反应来构建空壳纳米催化剂。结果发现Cu纳米颗粒由于制备过程中PVP高分子的残余包裹和本身易氧化的问题用于后续的置换反应。而采用粒径为7nm的Ag纳米颗粒作为牺牲模版,结合新型的碳载体负载路线,我们成功获得了粒径约10nm、壳层约2nm的碳载型空壳Pd-Pt-Ag合金纳米催化剂。其中Ag的质量分数约为1/3,Pd、Pt的比例能够通过前驱体溶液组分方便的控制。催化性能测试表明该种催化剂较好地体现了空壳结构效应和合金效应,相比商业化催化剂对甲酸电氧化有明显的性能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为高效催化剂的创制思路。1.3Pd纳米晶的合成和电催化研究纳米催化剂晶面取向与催化活性的关系也是电催化研究关注的重点,而Pd纳米晶的相关电催化研究却由于受到合成方法以及纳米晶表面清洗两方面的制约,鲜有令人信服的报道。本部分工作中,我们以抗坏血酸(AA)作为还原剂,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作为稳定剂,碘化钾(KI)作为添加剂,通过一锅法得到了一系列从{100}晶面向{110}晶面可调的Pd纳米晶。其中Pd纳米立方体和Pd菱形十二面体颗粒大小尺寸相当,晶面取向规整,非常适合用于后续的电催化研究。我们利用温和的CO吸附-替换方法,在电化学环境下有效去除了Pd纳米晶表面的吸附物种,获得了与单晶电极结果可比拟的典型电化学响应。通过酸性甲酸以及碱性乙醇这两种典型的小分子电氧化体系进行验证,我们确认了Pd纳米晶{100}晶面和{110}晶面上截然不同的电催化性能。对于甲酸电氧化而言,Pd纳米立方体的催化活性将近是菱形十二面体的一倍以上,为进一步通过晶面控制方法来调控纳米催化剂性能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二、Pd表面甲酸电催化过程的表面红外光谱研究2.1Pd膜电极表面CO累积和来源问题的澄清在课题组之前的博士论文工作中,我们运用现场EC-ATR-SEIRAS方法,首次明确检出了甲酸中Pd表面的COad毒性物种,并确认该种COad主要来源于甲酸分解产物CO2在Pd表面的(电)还原。从严谨的角度出发,本部分工作中我们通过对比甲酸溶液和空白溶液中Pd表面CO物种的不同的累积过程,结合谱峰分析等手段,确认了该种毒性物种为三重吸附的COT物种,并明确了两种条件下不同的Pd表面状态,以及ATR-SEIRAS方法对低覆盖度表面物种的高敏感性。此外,通过与Pt电极表面不同电位下甲酸氧化过程中表面CO的吸附状态对比,我们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Pd表面该种CO的累积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脱水路径得到的,确认了之前提出的CO2还原路径。2.2高浓度甲酸溶液中Pd黑催化剂表面CO累积与去除我们进一步将现场EC-ATR-IR方法拓展到(准)原位条件,在高浓度甲酸溶液(5M)中从分子水平来研究Pd黑纳米催化剂表面CO的毒化及累积过程。我们分别控制了开路电位(OCP),0.4V(RHE)和动电位扫描三种典型电位条件,分别模拟实际燃料电池开路条件、恒电压输出以及在前两种状态中的切换过程。通过恰当的光谱差减,我们确认了高浓度甲酸中根高的CO覆盖度,同时也验证了CO覆盖度与电极电位以及开路电位控制时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我通过电化学和光谱分析两种方法验证了严重的CO累积对甲酸氧化性能的明显抑制作用。上述结果为新型Pd甲酸电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说明提高材料的抗CO中毒能力和改变C02还原路径使之生成其他弱吸附物种都是可行的手段。同时我们的结果还说明了实际燃料电池运行中,OCP控制和C02产物管理都应该受到重视。2.3Pd纳米晶表面的光谱电化学研究初探在以上工作基础之上,我们初步探索了具有特定晶面优先取向的Pd纳米晶表面电化学过程的现场ATR-IR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了CO在Pd纳米立方体和纳米菱形十二面体上的吸附及氧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恒电位CO注入过程中,并没有观察到初期COM和COT吸附的过程,而Pd纳米晶晶面取向主要影响了其表面吸附的COL和COB的比例。脱附过程中,CO在Pd纳米立方体表面更易氧化,结合光谱结果说明相比比菱形十二面体,CO在纳米立方体上有着更低的吸附能以及更好的催化活性。本部分工作的意义在于为后续表面红外光谱手段在纳米晶表面的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作者】张涵轩;
【导师】蔡文斌;
【作者基本信息】复旦大学,物理化学,2013,博士
【关键词】Pd基材料;甲酸电氧化;设计合成;光谱电化学;现场红外光谱;纳米电催化;
【参考文献】
[1]赵东田.板式无碴轨道CA砂浆与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土木,2003,硕士.
[2]郭振凯,宋召青,毛剑琴.一种改进的在线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J].控制与决策,2009,01:145-148.
[3]顾仁翀.《众鸟之会》中的传统与创新[D].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4]李索拉.民国早期中国电影海报研究(1925-1929)[D].西南大学,传播学,2014,硕士.
[5]李克文,刘璐,张同文,罗健,袁学恭.5×100m~3/min空压站排空放散噪声治理[J].河南冶金.2004(05)
[6]初向华.扇贝裙边GAG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D].青岛大学,药理学,2004,硕士.
[7]张志跃,巩秀花,蔡文博.舰船大功率柴油机数值数据库检索系统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1993(05)
[8]徐晶晶.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最适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13,硕士.
[9]孙雪莹.寡营养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筛选及降解途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013,硕士.
[10]李娟.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储层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2013,硕士.
[11]陈宇腾.日本在华企业政治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2014,硕士.
[12]余德.全脑照射后海马组织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肿瘤学,2003,硕士.
[13]高春燕.艾德里安娜·里奇早期女性主义思想中的矛盾性-《儿媳妇的快照》之解读[D].安徽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4,硕士.
[14]宗跃光,张晓瑞,何金廖,薛松.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1,07:1285-1295.
[15]刘伟.光纤资源网GIS管理的数据挖掘研究[D].吉林大学,2004.
[16]王大鲁.高速铁路车站接发车仿真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硕士.
[17]赵军.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流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水利水电工程,2012,硕士.
[18]张永林,尉鹏,程水源,苏福庆,任阵海.台风影响期间石家庄秋季典型空气污染过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19]顾盛挺,鲍雨梅,柴国钟,吴化平.颗粒表面粗糙度对纳米压痕特性影响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3,02:214-217.
[20]高瞻.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及调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13,博士.
[21]蒙小英,和伊.论独立式地铁站口建筑形象的社会意义[J].新建筑,2015,02:105-107.
[22]段虎.高压处理对牛肉组织结构、腌制进程及酱牛肉贮藏特性的影响[D].河南科技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2012,硕士.
[23]刘志伟.脊髓型颈椎病颈脊髓MRI影像学形态改变与临床评价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外科学,2014,硕士.
[24]张天伦.使用线电极供电的直流电阻率法预测砂岩构造型油气藏的实验与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03:337-347+398.
[25]苏敬旺.自跟踪地球站的天线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2012,硕士.
[26]葛爱新.潘德列茨基《第八交响曲》音高创作观念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2012,硕士.
[27]王新敏.人性拷问与历史沉思—艾伟小说论[D].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4,硕士.
[28]王丽.PLGA/纳米HA/替莫唑胺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环境科学,2010,硕士.
[29]籍雪平,王贝贝,王娜,李献锐.基于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的超氧阴离子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中国化学会:,2014:1.
[30]马忠坤.基于故障群组合优化的变电站故障诊断[D].天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04,硕士.
[31]刘凯华.富油微藻中试产业化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4,硕士.
[32]王早霞.类比及其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西方哲学,2004,硕士.
[33]朱逸群.纸质SERS基底的设计及实用化研究[D].安徽大学,无机化学,2014,硕士.
[34]孟爱华,刘波,傅前进,杨志洪,施熔钢.锻造半钢、白口铁轧辊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J].一重技术.2003(02)
[35]宝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奶业兴市”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004,硕士.
[36]王睿.我国微公益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37]赵霞,姚郁.提升多速率系统无波纹问题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5,01:55-58.
[38]陈丽娜.交际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12,硕士.
[39]李俊永.陕北地区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4,硕士.
[40]朱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推广,2012,硕士.
[41]吴忠东.淄博市污水处理与排放的监测和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4,硕士.
[42]潘海涛,何洁月.流程业实时数据压缩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02:275-278.
[43]胡晨旭.快速城市化条件下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3,硕士.
[44]柯雪萍.经内镜下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2014,硕士.
[45]葛艳秋.基于DNA功能化纳米信标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46]宋金春.纳米材料及氨基酸修饰电极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7]裴大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部门应对公共舆论的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48]赵巍.基于多智能体的生产调度方法及其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4,硕士.
[49]彭珍.非洲学生初级汉语口语语篇衔接偏误及教学策略[D].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4,硕士.
[50]郭延伟.人参皂苷Rg1/ADSCs辅以透明质酸为基质对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改善作用[D].佳木斯大学,口腔临床医学,2012,硕士.
- 下一篇: 普通侵占罪与盗窃罪之界分新论
- 上一篇: 面向清洁燃料的新型费托合成催化剂的创制和研究
相关推荐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肝功能与红细胞压积及内皮功能紊乱的关系
- 01月06日
- 认知学徒制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 04月21日
- 基于DYNAFORM的左后轮罩内板冲压成形过程模拟
- 10月30日
- 用顺应论分析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
- 0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