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族群多层治理结构研究

新加坡族群多层治理结构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6-26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2192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族群共同体的出现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有着不同的肤色、文化以及经济与政治理念的族群接触之后,相应的对立与冲突、依赖与合作、同化与融合就会接踵而至。不同的族群即使托庇于同一的政治共同体内,由于族群异质性消融的不完全性,族群之间以及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权力博弈、规范调适和认同角力都会成为多元族群国家不可避免的常态性存在。21世纪曾被认为是族群政治消亡的时代,但是事实证明,族群政治在当今世界的影响也许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引人注目。如何减少甚至避免多元族群之间的张力,以和平方式推动族群之间的磨合与包容,使有着较大异质性的人类群体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自诞生至今就始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加坡可谓是先天不足最为典型的国家。不过,虽然它有着有限的幅员、多元的族群和复杂的地缘环境,但是却因其出色的治理能力赢得了与其先天条件不相称的巨大影响力。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国家治理层面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处理族群关系。虽然是华人为主体的社会,但是却身处马来国家的包围中,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包括多元族群结构、多样化语言和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的社会形态,使新加坡在几乎是被迫的独立后,面临着生存、治理与发展方面的极大考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通过制定平等多元的族群政策和建立完善的相关配套制度等具体的因应措施,以相对平等公平的权力分配,减少了国家与社会资源的内耗,缓和了族群关系并化解了族群矛盾,这种由国家主导的“多元一体”模式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多元族群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在多元族群国家中,族群与国家是一对并生却又有着内在结构性张力的变量。国家可能会从既有族群中,以人口占最多数或者最强势的族群作为国家认同的对象,但是这种同化政策往往引起其他族群的反对;也可能借助国家公共权力来主导和推动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认同取向,从而产生多元平等的族群整合政策,而如何在国家整体及多元族群之间寻求稳定及发展则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新加坡政府并未将占本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华人族群作为国民的认同对象,而是重新建构出一个中性的“新加坡人”概念,对这一概念的建构与认同不会让少数族群感到压力和有被剥夺感。各族群在族群意识的基础上,透过政府的积极主导,逐渐塑造出“新加坡人”的国族认同、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论文中尝试对新加坡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族群国家的多层族群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在这个充斥着内外族群压力的高异质性国家,如何有效地解决了族群与国家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张力,建构出一个多元族群国家体系中族群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奇迹。同时希望据此建立一个解释框架,来解析现代多元族群国家如何架构和管理其族群关系,维护国家团结与稳定发展。在该框架中,基于利益、规范与认同三个关键性变量的族群多层治理模式以及族群和谐与社会稳定构成一组因果变量关系,族群治理的发展与族群和谐的实现是一个从族群身份到国家公民身份、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从族群规范到国家规范、从族群利益到国家利益,在消解族群与国家之间结构性张力的基础上实现和谐稳定的动态的国家建构过程,是一个通过持续的社会化将多元整合为一体的相对稳定结构的过程。在多元族群国家中,能否处理好族群内部、族群之间以及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将影响甚至决定着族群关系乃至整个社会与国家的稳定,利益必然地被视为是推动族群与国家关系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在新加坡这个多元族群社会,利益维度的族群治理充分发挥了国家的主导性作用。国家通过政策引领与制度规约,通过国家层面的治理结构来主导新加坡族群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发展。而随着公共治理社会化取向的不断提升,有着典型社会性角色特征的族群在利益维度的族群治理中则扮演了主体性的角色。经济利益的满足以及自身的经济地位是形成不同的族群态度的基础,所以提升少数族群和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族群参与经济发展的能力,优化国家经济结构中的多元族群参与能力是解决族群张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新加坡族群多层治理的基础层面,基层组织体系涵盖了族群和社区等多个层面,在培育族群和谐、消解族群与国家的利益张力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人类对自身行为的集体期望和预期的一种呈现,规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规制行为体行为以及确保行为体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多元族群国家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如何化解族群规范与国家规范之间结构性张力的问题。新加坡各族群都曾经力图以本族群的价值规范来推动国家规范建设,希望借助国家的力量实现单纯依靠族群难以实现的政治目标。这种意图和行为给新加坡的族际整合与国家建构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而国家在多个层面有效的族群治理推动着族群与族群之间以及族群与国家之间在规范维度的结构性张力持续弱化,使国家规范成为高于族群规范的上位规范体系,再次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族群治理特征。但是新加坡并没有否定各族群的价值体系以及规范的合法性存在。在诸如宗教信仰、宗法制度、世俗国家建设以及注重家庭在社区互动中的基础性作用等方面都确保了特定族群的自主权与包容性。同时国家通过制定共同价值观的形式为整个社会建构起同一的价值规范体系,通过这一全国性共有价值规范的确立来构筑国家意识形态,最终巩固了多元族群国家的规范基础。近50年来新加坡并没有因为族群间的规范歧异而爆发有规模的冲突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族群规范与国家规范之间的调适与相融已经成为这个多元族群国家发展的主流。认同作为一个关系性与过程性的概念,强调的是共同体内部的个体之间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持续的社会化互动,在多元族群国家框架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虽然先天地存在结构性张力,但是两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如果存在有效的治理两者甚至可以相互促进。新加坡各族群的族群认同随着殖民统治的持续逐渐培养起来,在二战时期得到激励和强化,随之在战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得以爆发。这种多元的次国家认同必将会与新生的国家认同产生矛盾,造成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认同张力。独立建国以后,几十年的族群治理进程有效缓解了族群与国家之间的认同张力,推动了“新加坡人”国家认同的建构。最终在由国家主导,族群与社区积极参与的族群多层治理结构中,上位的国民身份取代原有的族群身份成为首要的认同选项。不过,随着新移民的涌入,新加坡的国民融合与认同张力的纾解再次面临新的挑战。总的来看,族群平等政策是新加坡族际整合与国家建构的基础以及族群治理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社会化多层治理的形式逐渐淡化了族群的政治色彩,最终通过在利益、规范和认同三个面向以及国家、族群与社区三个层面的多层治理,使族群与族群之间以及族群与国家之间所存在的结构性张力得以纾解,实现了新加坡的族群和谐与社会稳定。概括起来,新加坡的族群治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多元共存是基调;多层治理是路径;实用主义是导向;和谐稳定是目标;均衡发展是关键,国家主导是保障。
【作者】范磊;
【导师】杨鲁慧;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国际政治,2014,博士
【关键词】新加坡;族群政治;多层治理;利益;规范;认同;

【参考文献】
[1]康政.风化花岗岩破损行为的试验及细观解析[D].华南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2014,硕士.
[2]张粉霞.不规则矿体的三维建模与虚拟切割[D].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3,硕士.
[3]陈正冬.甜菜碱、DL-蛋氨酸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4.
[4]朱佳鸽.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5]毛翔.社区住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6]林媛媛.基于80后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亲子装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2013,硕士.
[7]邓卫兵.涉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8]张健,辛晓帅,徐红兵.一类线性时变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J].自动化学报,2014,02:373-378.
[9]高磊.指甲花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对蛋白纤维的染色工艺研究[D].青岛大学,应用化学,2004,硕士.
[10]周军.基于声学传递向量的驾驶室噪声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3,硕士.
[11]李伯祥,金小潇,沈圆圆,叶舒欣.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系统的协作式构建研究[J].北方经济,2013,03:58-59.
[12]贾萌萌.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4.
[13]王敏.机动车预登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计算机技术,2014,硕士.
[14]王茜.层级多孔Ni(OH)_2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2012,硕士.
[15]王建立.铁路局X工务段技术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2012,硕士.
[16]李维娟.学术讲座与研讨会中四字词束的功能分布特征[D].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17]沈甸.收费制度对高等师范院校生源结构和质量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1,硕士.
[18]包海燕.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输出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2014,硕士.
[19]石小卉.土地征收的法制化研究[D].东北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9,硕士.
[20]陈小雪.飞龙掌血茎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药物化学,2013,硕士.
[21]尼加提·阿布都逊.新疆库鲁克塔格晚古生代中期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D].新疆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2013,硕士.
[22]张威.“安防手机项目”商业计划书[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4,硕士.
[23]曾锐.抗剪连接件对钢管复合桩工作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2013,硕士.
[24]商振华.逆向可变车道在城市平面交叉口中的设置方法[D].长安大学,交通工程,2013,硕士.
[25]宋文好.基于Modbus协议的远程无线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2.
[26]石建超.抗颤宁方对6-OHDA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2014,硕士.
[27]张岩利.基于VPN的流变仪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D].哈尔滨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012,硕士.
[28]王洁.基于批量分割的虚拟单元内约束资源动态调度问题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29]代朋.基于PMS的船舶机械维修决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2013,硕士.
[30]赵争争.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立法比较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民商法学,2014,硕士.
[31]孙金娥.骨折内固定用镁基复合材料研究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材料学,2013,硕士.
[32]吴会.空间叙事视阈下《纯真年代》中的爱情悲剧[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4,硕士.
[33]于蕾.建设银行济宁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34]张三佩,芮琨,温兆银,杨建华,吴相伟.Pt@GNs的制备及其在钠氧气电池中的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第17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2014:1.
[35]李俊成.人际自立对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及其脑机制[D].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2014,硕士.
[36]翟军勇.DCS通讯与软测量技术研究及在丁二烯装置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3.
[37]姜俊.电容储能缝焊控制系统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2,硕士.
[38]刘钢.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开展代付业务流程方案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工商管理,2012,硕士.
[39]王立谦.和声搜索算法的改进及在粗糙集约简中应用[D].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0,硕士.
[40]李洋.成都公交司机心理疲劳测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硕士.
[41]潘振兴.基于GIS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地理学,2013,硕士.
[42]赖平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表皮样上皮细胞分化可能性的探索[D].浙江大学,2004.
[43]唐懿芳,牛力,钟智,张成奇.多数据库挖掘中独立于应用的数据库分类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32-36.
[44]赵英杰.低压电力线载波住宅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2,硕士.
[45]衣标美.头穴丛刺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46]许朋成.盾构下穿高铁的地层变形分析及列车的动力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7]顾雪婷.儿童钢琴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2014,硕士.
[48]李布白,高敬东.杭州大剧院的舞台机械[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6(01)
[49]杨伟.TPM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普外科,2013,硕士.
[50]汪维佳.数量型数据关联规则挖掘及其在通信行业用户分析中的应用[J].浙江统计,2005,03:28-30.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