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敏感离子通道与异丙酚抗伤害作用及氯喹所致非组胺性瘙痒的关系

酸敏感离子通道与异丙酚抗伤害作用及氯喹所致非组胺性瘙痒的关系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8-05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3812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第一部分:异丙酚的抗伤害性作用与酸敏感离子通道的关系研究背景异丙酚是一种新型、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静脉麻醉药,并且与其他静脉麻醉药的化学结构有所不同。异丙酚的药理学作用非常复杂,除了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之外,研究表明其还具有抗伤害性感受的作用:包括降低醋酸引起的内脏痛;抑制炎症性疼痛;降低伤害性信号在脊髓水平的传导等,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背根神经节(DRG)在机体伤害性感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广泛表达ASIC1a和ASIC3。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隶属于上皮钠离子通道家族,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是由质子(H+)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并可介导酸诱发的伤害性刺激。异丙酚是否对DRG上的ASICs具有调节作用尚不知。目的通过测定异丙酚对DRG神经元上的ASICs电流的影响,探讨异丙酚抗伤害性作用可能的机制;通过测定异丙酚对转染于HEK293细胞上的AISCla和ASIC3质粒电流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对ASICs调节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1、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测定异丙酚对DRG神经元上ASICs电流的作用分离培养DRG神经元,待细胞贴壁后,选择15~30μM的小直径DRG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全细胞实验,测定异丙酚对ASICs电流的影响。2、利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分别测定异丙酚对转染于人肾上皮细胞株(HEK293)上的ASIC1a和ASIC3电流的影响采用脂质体2000,分别转染pcDNA3.0-GFP-ASIC1a和pcDNA3.0-GFP-ASIC3质粒于HEK293细胞上。转染后24-48h,选择具有绿色荧光(GFP)的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分别测定异丙酚对ASIC1a和ASIC3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1、异丙酚对大鼠DRG神经元上ASICs电流的影响(1)pH值6.0的细胞外液可诱发多数DRG神经元产生内向电流,并且内向电流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快激活快失活的电流类型;②快激活慢失活并带有小的稳态成分的电流类型;③稳态不失活的电流类型。三种内向电流的快激活相的峰值几乎完全被广谱的ASICs抑制剂(阿米洛利)所抑制,并且三种内向电流的稳态电流被部分抑制。(2)异丙酚对DRG神经元上的三种类型的ASICs电流峰值幅度的影响异丙酚(30μM)对三种类型的ASICs电流的峰值幅度均有抑制作用。将电压钳转换为电流钳模式后,pH6.0的溶液可激发部分DRG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并且异丙酚(30μM)可降低pH6.0的酸溶液诱发的大鼠DR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数目,但对动作电位的动力学没有影响。2、异丙酚对DRG神经元上ASICs电流峰值幅度抑制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异丙酚(3、30、100、300μM)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SICs电流的峰值幅度。3、异丙酚对DRG神经元上ASICs电流H+的敏感性的影响异丙酚(30μM)对DRG神经元上ASICs电流H+的敏感性没有影响:细胞外液中加入异丙酚,ASICs电流峰值对H+的剂量-反应曲线没有明显的变化。4、异丙酚对分别转染于HEK293细胞上的ASICla和ASIC3电流的峰值幅度的影响异丙酚(30μM)对HEK293细胞上转染的ASIC1a和ASIC3电流同样具有抑制作用,表明异丙酚对ASIC1a和ASIC3通道具有直接抑制作用。结论异丙酚对DRG神经元上ASICs通道电流的峰值幅度具有抑制作用,此作用部分解释了异丙酚抗伤害性的作用机制。第二部分酸敏感离子通道3与氯喹非组胺依赖性瘙痒的关系研究背景背根神经节(DRG)在伤害性感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广泛表达ASIC1a和ASIC3。与ASIC1a通道的动力学有所不同,ASIC3在微酸环境(pH7.2)下即可被激活,并含有稳态电流成分,从而产生持续的内向电流,在伤害性感知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除疼痛外,瘙痒也是一种不愉快的伤害性的机体感受,并伴随着皮肤和神经系统的紊乱。痒觉主要通过组胺依赖性和非组胺依赖性两种途径所产生的,其中非组胺依赖性途径占主要地位,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常用抗疟药氯喹是一种非组胺依赖性致痒物质,最近常被当作工具药研究非组胺性瘙痒的细胞及分子机制。近期研究发现DRG神经元上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A3(MrgprA3)和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参与氯喹诱发的瘙痒。以往研究证实ASIC3和TRPV1都可被H+激活,并都与疼痛引起的伤害性感受机制有关,但ASIC3是否也参与氯喹性瘙痒的产生尚不清楚。目的通过测定氯喹对转染于中国仓鼠卵母(CHO)细胞上的ASIC3质粒电流的影响,探讨氯喹对ASIC3的调节作用及可能的结合位点;通过动物行为学实验,探讨ASIC3与氯喹性瘙痒的关系。方法1、转染ASIC3质粒于CHO细胞上,利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测定氯喹对CHO细胞上ASIC3电流的影响采用脂质体2000,转染pcDNA3.0-GFP-ASIC3质粒于CHO细胞上。转染后24-48h,选择具有绿色荧光的CHO细胞,利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测定氯喹对ASIC3电流的影响。2、采用快速点突变PCR技术,突变ASIC3非质子激活位点,测定氯喹与ASIC3可能的结合位点采用快速点突变PCR技术,突变ASIC3的非质子激活位点(GLU-79或GLU-423),利用脂质体2000,分别转染突变的ASIC3质粒于CHO细胞上,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测定氯喹对CHO细胞上突变的ASIC3电流的影响。3、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测定氯喹对DRG神经元上ASIC3样电流的作用分离培养DRG神经元细胞,待细胞贴壁后,选用小直径DRG神经元(15~30μM)进行膜片钳全细胞实验,测定氯喹对ASIC3样电流的影响。4、采用动物行为学方法,测定ASIC3与氯喹性瘙痒的关系将含有药物的溶液注射到小鼠面颊部,采用双盲法测定30min内小鼠前爪的擦拭次数(代表痛觉)和后爪的搔抓次数(代表痒觉)。结果1、氯喹对转染于CHO细胞上的ASIC3电流动力学的影响氯喹(300μM)延长了pH7.0激活的ASIC3电流的脱敏时间,并增大了其稳态电流,但对ASIC3电流的峰值幅度没有影响。2、不同浓度的氯喹对ASIC3稳态电流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同浓度的氯喹(30、100、300μM及1、1.5、2mM)对pH7.0激发的ASIC3的稳态电流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增大作用。为了测定氯喹对持续开放的ASIC3电流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采用pH值7.0的细胞外液激活ASIC3,然后连续阶梯性增加氯喹浓度,结果发现ASIC3的稳态电流也相应阶梯型增大。3、氯喹对ASIC3稳态电流pH敏感性的影响本实验将细胞外液pH值从7.4阶梯性下降至6.8(以0.1或0.2U为一个阶梯,每阶段持续10s)。结果发现,细胞外液的pH值从7.4降至7.0时,ASIC3的稳态电流逐步增大,之后随着细胞外液pH值的降低,ASIC3的稳态电流反而逐渐变小,从而形成倒钟形曲线。细胞外液中加入氯喹(300μM),再次测定ASIC3的稳态电流对pH阶梯性改变的反应,结果显示,氯喹改变了ASIC3稳态电流对pH的敏感性。4、氯喹对ASIC3稳态电流的影响与细胞外H+及Ca2+浓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测定了不同pH值(pH7.0、pH6.5和pH6.0)下,氯喹(300μM)对ASIC3稳态电流的作用。结果显示:氯喹增大ASIC3稳态电流的作用随着pH值的降低而减小,然而在无钙(0mM)或高钙(3mM)的细胞外液中,氯喹增强ASIC3稳态电流的作用没有显著性变化。5、高浓度氯喹可直接激活ASIC3,其可能的结合位点是非质子结合区(Glu-423和Glu-79)氯喹不仅在酸性环境下增大ASIC3的稳态电流,而且在正常pH的细胞外液中,高浓度氯喹(3mM)也可直接激活ASIC3,从而产生内向稳态电流。以往研究证实ASIC3上GLU-79和GLU-423位点为非质子结合区域,此区域介导稳态电流的激活,对质子不敏感。为进一步测定高浓度氯喹对ASIC3直接激活作用可能的位点,本研究将ASIC3的GLU-79或GLU-423位点进行突变。结果显示:氯喹(3mM)对CHO细胞上突变GLU-79或GLU-423位点的ASIC3的激活作用显著性降低。6、氯喹对DRG神经元上ASIC3样电流的影响ASIC3质粒形成的是同聚体通道,而研究表明AISC3同聚体与异聚体的电流动力学特性有诸多不同。DRG在伤害性感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并高表达ASIC3亚基,为此,本研究测定了氯喹(300μM)对DRG神经元细胞上ASIC3样电流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氯喹(300μM)对DRG神经元细胞上pH6.5激发的ASIC3样电流的稳态成分同样具有增大作用。7、ASIC3在氯喹诱发的小鼠的搔抓反应中的作用以及ASIC3非质子区激活物质(阿米洛利、GMQ及NPFF)对小鼠搔抓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鼠面颊部注射氯喹后,产生了明显的搔抓反应,并且此反应可被ASIC3特异性阻断剂(APETx2)所抑制。为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本研究测定了小鼠对皮下注射ASIC3非质子激活物质(阿米洛利、GMQ)的搔抓反应,结果发现两者均可引起小鼠的搔抓反应。以往研究表明,内源性神经肽FF(NPFF)可增强ASIC3的稳态电流。本实验将NPFF注射到小鼠面颊部发现:NPFF同样可诱发大鼠的搔抓反应。结论1、氯喹剂量依赖性的增大ASIC3的稳态电流,此作用具有pH值依赖性且与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无关。2、氯喹可通过作用于ASIC3的非质子门控区域,直接激活ASIC3.3、ASIC3特异性阻断剂(APET×2)可阻断氯喹引起的小鼠的搔抓反应,并且ASIC3非质子激活剂(阿米洛利,GMQ和NPFF)也可诱发瘙痒反应,从而表明ASIC3可能是氯喹非组胺性瘙痒新的感受器。第三部分氯喹对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离子转运的影响研究背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氯喹除了具有瘙痒的副作用之外,还存在胃肠道方面的副作用,包括恶心或腹泻,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肠道离子转异常可导致水电解质吸收减少或分泌过多进而引起腹泻。研究指出氯喹可激活广泛表达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苦味受体(TAS2Rs),并且苦味化合物(6-PTU)可诱发大肠粘膜上皮细胞阴离子的分泌。氯喹是否影响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离子转运及此作用是否与TAS2Rs可能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采用尤氏灌流(UssingChamber)测定氯喹对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离子转运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采用UssingChamber技术,测定氯喹对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离子转运的影响急性分离大鼠的回肠粘膜上皮,将其固定于尤氏灌流槽中,测定氯喹对大鼠回肠分泌的影响,加入各种离子通道阻断剂,探讨其可能的机制。2、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测定参与氯喹对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离子转运的通道与TAS2Rs的关系结果1、氯喹对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短路电流(Isc)具有双相作用在较低浓度(≤5×10-4M)时,氯喹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Isc,在较高浓度(≥10-3M)时,氯喹降低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Isc。2、河豚毒素(TTX)对氯喹诱发的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变化的影响肠道神经系统(ENS)在肠上皮细胞离子转运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TX是一种常用的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可抑制肠道神经通路对肠上皮分泌的影响。为研究ENS是否参与氯喹对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的影响,研究者将TTX(10-6M)加入到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浆膜侧的电解液中孵育15min,然后入氯喹,结果显示:TTX对氯喹诱发的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的变化没有影响。3、多种离子通道阻断剂对氯喹诱发的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氯喹增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的机制,我们应用多种离子通道阻断剂探讨了氯喹对回肠粘膜上皮细胞浆膜侧Isc影响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钙激活的氯通道(Calcium-activatedchloridechannels,CaCCs)参与了氯喹对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的作用。4,CaCCs-TMEM16A和TAS2Rs在大鼠回肠细胞株(IEC-18)上的关系研究表明跨膜蛋白16A(TMEM16A)是CaCCs的分子结构。本研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发现CaCCs-TMEM16A和TAS2Rs在IEC-18上共定位。5、电解液中的氯离子和钙离子对氯喹诱发的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无氯离子或无钙离子的电解液,进一步研究氯喹对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影响的机制。结果显示:在无氯离子的电解液中,氯喹对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的作用显著性降低。在无钙离子的电解液中,氯喹对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基线的影响几乎完全消失。6、其他苦味化合物对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的影响本研究采用Ussingchamber测量了苦味化合物(苦精,10-4M;奎宁,10-4M)对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Isc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精或奎宁同样增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Isc。结论低浓度的氯喹可通过激活TAS2Rs,进而激活CaCCs导致大鼠回肠粘膜上皮细胞氯离子分泌增加,此作用不依赖于肠道神经系统,氯喹的这一机制为其胃肠道的副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类振;
【导师】于金贵;李景新;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麻醉学,2014,博士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酸敏感离子通道;伤害性感受;瘙痒;苦味受体;

【参考文献】
[1]张雪婷.新时期《中国体育报》冬运会新闻报道研究(1983-2012)[D].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硕士.
[2]杨金波.武汉市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国际贸易学,2012,硕士.
[3]闫培菊.Google服务支持下的大学生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12,硕士.
[4]黄晓波.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4,博士.
[5]刘翠霞.当代大众传播视觉化现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2004,硕士.
[6]陈永红.X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估[D].兰州大学,工商管理,2012,硕士.
[7]陈慧昱.家兔皮肤结核模型对结核亚单位疫苗EAMM和MH保护效应的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免疫学,2014,硕士.
[8]丛森.基于DSP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D].沈阳工业大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2003,硕士.
[9]武芳.兰州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10]黄新星.雌激素合成与代谢基因CYP17,COMT在慢性HCV感染及治疗中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临床医学,2014,硕士.
[11]李津,刘晓来,赵东林.二氧化锰改性石墨烯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电池工业,2011,03:164-167.
[12]王小林.加味乙字汤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肛窦炎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2014,硕士.
[13]马永生.VSP法在辽河油田的初步勘探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6,03:326-330.
[14]张慧杰.从腑病及脏理论辨治泌尿系感染导致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5]刘方华.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下挠分析及二次张拉设置方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2013,硕士.
[16]陈建剑.石墨烯改善环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纺织工程,2012,硕士.
[17]施炜,张连阳,夏盛杰,倪哲明.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的吸附(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4,12:2249-2255.
[18]孙丙阳.相变材料及其在沥青路面降温应用中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2014,硕士.
[19]俞国琴.辽宁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D].浙江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2004,硕士.
[20]田清帅.地铁载客量检测及超载对车辆强度和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1]韩梅.重型卡车驾驶室密封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2011,硕士.
[22]李卓.“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从死亡权角度的考察[D].吉林大学,法律,2004,硕士.
[23]张向锋.相位噪声测试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12,硕士.
[24]胡丽妮.A软件公司市场战略研究[D].云南大学,工商管理,2012,硕士.
[25]李世霞.我国旅行社规模及空间格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3,硕士.
[26]白艳.“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3,硕士.
[27]朱玉全,孙志挥.一种有效的关联规则增量式更新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3:28-29+90.
[28]潘振艳.复杂介质中超细含碳微粒的激光测量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能源环境工程,2013,硕士.
[29]李乐龙.脉冲微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013,硕士.
[30]香春.天山办事处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内蒙古大学,民族学,2014,硕士.
[31]杨伟.选择性视觉注意机制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2012,硕士.
[32]高翔,游红武,翁晓红,翁泽宇.机床系统静刚度试验用千分表测力环力学特性[J].轻工机械,2013,03:28-31.
[33]龚报钧.基于多Agent的企业信息集成理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1.
[34]薛玉平.紧急避险适用主体的特殊情形[D].苏州大学,法律(专业学位),2014,硕士.
[35]赵晨.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地域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2013,硕士.
[36]张文静.替米沙坦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D].福建医科大学,麻醉学,2014,硕士.
[37]王荣玮.拓展训练引入护理专业体育教育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体育教学,2011,硕士.
[38]杨歆豪,李泽.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领导者的拥塞控制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2,09:1348-1352+1358.
[39]叶艳.基于组织免疫理论的武汉市“城市病”防治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2013,硕士.
[40]赵文婧.蓄热式循环瓦斯加热炉研究及炉管硫腐蚀分析[D].东北大学,热能工程,2011,硕士.
[41]苏建林.我国竞技健美操教练员执教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学,2012,硕士.
[42]苏东林,樊振丽.大型逆断层富水性探测与防水煤岩柱留设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S2:158-160+164.
[43]姜鸣歧.数字式介质损耗测量仪的研究与开发[D].沈阳工业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2013,硕士.
[44]李媛.基于认同视角下新疆南疆的区域治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行政管理,2012,硕士.
[45]程玉果.基于HSS模型的群体基坑开挖的性状及相互影响分析[D].华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2013,硕士.
[46]吴琼,毛晓东.博山传统陶瓷彩绘装饰研究(一)[J].山东陶瓷,2015,01:36-40.
[47]陈广礼.超声与液电碎石治疗肝内胆管残石的比较[D].广州医科大学,外科学,2013,硕士.
[48]吴文俊.拓扑替康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UTZ-1细胞凋亡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内科学,2004,硕士.
[49]龚秀,蒋玉荣,李萌,王传坤,马恒.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浅析[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4,10:1-6+21.
[50]HUMAIRAWASILA.石榴汁加工和模拟消化中多酚及保健功能性质的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2014,博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