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群体构建途径研究

协同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群体构建途径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6-13 分类:论文格式 喜欢:2804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试验于2010–2011和2011–2012生育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东武村试验田进行,试验采用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泰农18(T18)和多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供试材料,设置早播(10月1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适当晚播(10月15日)三个播期处理,每播期分别设置四个种植密度(T18为135、270、405和540株m–2,S15为90、172.5、345和517.5株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以及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协同提高的群体构建途径。研究结果如下: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播期对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种植密度和播期互作效应对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和播期显著影响冬小麦茎秆抗倒指数,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1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提高种植密度显著降低了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但提高了群体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将T18和S15的种植密度分别由135提高至405株m–2和由90提高至172.5或345株m–2时均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虽然穗粒数和粒重略有降低,但其降低幅度远小于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幅度,从而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种植密度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但收获指数略有降低,表明高密度处理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降低,提高种植密度主要是通过提高干物质生产能力提高了籽粒产量。提高种植密度虽然降低了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总根数,但群体次生根数和群体根总根数仍呈上升趋势。提高种植密度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各土层中的根长密度,有利于植株养分吸收。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的标记试验表明,将T18和S15的种植密度分别由135提高至405株m–2和由90提高至172.5或345株m–2时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对不同土层中氮素的吸收,且下层15N吸收增加量显著高于上层土壤,表明下层土壤中增加根长密度对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优于上层土壤。提高种植密度通过促进冬小麦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提高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从而提高氮素吸收效率。高密度处理的单位面积籽粒氮素积累量相对于最低种植密度增加的比例显著低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的比例,从而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表明高密度处理降低了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加种植密度显著提高了平均到单个籽粒的根条数和根长,提高了向单个籽粒的氮素供应能力,并且降低了籽粒粒重,从而提高了籽粒氮素含量。降低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提高的籽粒氮素含量共同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表明高密度处理利用所吸收的氮素进行籽粒生产的能力有所下降,提高种植密度提高了生产百公斤籽粒所需氮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将T18和S15的种植密度分别由135提高至405株m–2和由90提高至172.5或345株m–2时氮素吸收效率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氮素利用效率降低的幅度,从而提高了氮素利用率。氮素利用率与氮素吸收效率以及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提高种植密度通过提高根长密度,促进冬小麦对肥料氮和土壤氮吸收,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实现了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2播期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播期对冬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较为显著,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播期间差异逐渐减小。虽然早播处理的单株分蘖数、群体大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越冬期和/或拔节期)与传统播期差异显著,但在孕穗期之后两播期的群体再无明显差异;晚播条件下积温较低,其单株分蘖数、群体大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与传统播期差异较大,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两播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并且从开花至成熟晚播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可维持与传统播期相当的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在早播和传统播期间均无显著差异,所以两播期获得了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适当晚播条件下,虽然单位面积穗数显著低于传统播期处理,但其穗粒数显著高于传统播期,两者可相互弥补从而维持冬小麦单位面积粒数,并且晚播条件下籽粒粒重与传统播期均无显著差异,所以晚播处理的籽粒产量仍可维持与传统播期相当的水平。收获指数在早播、传统播期和晚播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播期并未影响冬小麦向籽粒分配干物质的能力。虽然早播在越冬期和拔节期的群体根条数、根长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传统播期,但各指标从孕穗至成熟再无显著差异,所以氮素吸收效率在早播和传统播期间水平相当。晚播减少了全生育期单株次生根数、单株总根数和群体次生根数、群体总根数,降低了冬小麦各土层根长密度,降低了植株对土壤氮的吸收量,虽然肥料氮的吸收量并未受到显著影响(2010–2011),甚至略高于传统播期处理(2011–2012),但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传统播期处理,从而降低了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在早播、传统播期和晚播间无显著差异,表明播期并未影响氮素向籽粒分配的比例。籽粒氮素含量在早播和传统播期间亦无显著差异,所以氮素利用效率在早播和传统播期间水平相当,但晚播降低了籽粒氮素含量从而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表明晚播处理利用吸收的氮素进行籽粒生产的能力高于早播和传统播期处理,晚播条件下生产百公斤籽粒所需氮素显著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晚播与传统播期间氮素吸收效率降低的幅度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可相互弥补,从而在晚播条件下维持与传统播期相当水平的氮素利用率。3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抗倒性能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重心高度与植株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秆基部节间机械强度与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干重和充实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秆抗倒指数与茎秆株高、基部节间长、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干重、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高种植密度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株高和基部节间长,从而导致灌浆中后期(T18)或灌浆后期(S15)茎秆重心高度上移;提高种植密度亦降低了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干重和充实度,从而降低了茎秆机械强度;因此提高种植密度降低了冬小麦茎秆抗倒指数,增加了花后群体倒伏的风险。在早播和传统播期间冬小麦茎秆抗倒指数、重心高度和机械强度及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但其抗倒能力均低于晚播处理。晚播可降低冬小麦株高、基部节间长,从而降低灌浆中后期茎秆重心高度,并可提高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干重和充实度,提高茎秆机械强度,因此晚播可提高冬小麦茎秆抗倒指数,降低花后群体倒伏的风险。种植密度与播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影响的互作效应主要体现在早播高密度处理组合抗倒能力最低,而晚播低密度处理组合抗倒能力最高。而更重要的是,对于T18和S15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405株m–2和172.5、345株m–2种植密度而言,其植株株高、基部节间长和重心高度可以达到甚至低于较低种植密度在早播或传统播期条件下的指标数值,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干重、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可以达到甚至高于较低种植密度在早播或传统播期条件下的指标数值,因此,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种植密度在晚播条件下的抗倒能力可达到甚至高于较低的种植密度在早播和传统播期条件下的抗倒能力,即提高种植密度后降低的抗倒能力可通过晚播进行弥补,从而获得较高的抗倒能力,确保高产、稳产。综合分析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及群体抗倒能力的影响,表明晚播增密栽培技术可实现协同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群体构建。在本试验地区,T18以405株m–2、S15以172.5或345株m–2的种植密度结合10月15日的适当晚播是冬小麦高产、高效、稳产栽培的群体构建模式。
【作者】代兴龙;
【导师】贺明荣;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14,博士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播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抗倒性能;

【参考文献】
[1]谢思思.火箭武器决策数据平台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
[2]刘杉.县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2013,硕士.
[3]邵婷婷.《铁木前传》沙博理译本误译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孙新鸿.华亭煤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与约束方案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2013,硕士.
[5]刘权卫.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分配与任务调度集成研究[D].山东大学,物流工程,2013,硕士.
[6]南春实.高分散负载型Pd基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制备、结构及其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化学,2013,硕士.
[7]徐钧.城市悬索桥技术状况指数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2012,硕士.
[8]杨越飞,向仕龙,吴义强,卓金勋,司琳琳.棉秆陶瓷的X射线研究[J].材料导报,2010,S2:463-465.
[9]陈永红.无线移动通信基站维护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10]孙杰.防空导弹基本作战单元作战效能评价与指挥决策支持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4.
[11]莫华玺.基于本体的构件接口自动适配[D].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12]白春财.清朝初期图什业图旗的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2012,硕士.
[13]王晶晶.遵循“注意”变化规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4,硕士.
[14]郭海亮.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2013,硕士.
[15]韩晓欣.半无限区间上的边值问题[D].河北科技大学,应用数学,2012,硕士.
[16]孙建华.城市地下管线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7-8+17.
[17]金颖.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18]安德烈.俄罗斯政府采购效率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贸易学,2013,硕士.
[19]张娟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及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2013,硕士.
[20]丰红.对基于问题解决模式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2012,硕士.
[21]刘丰.Survivin与大肠癌细胞凋亡、增殖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外科学,2004,硕士.
[22]吴雄.方志敏精神的弘扬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2,硕士.
[23]陈立,沈昌炎.某型驱逐舰下水计算的主要特点[J].舰船科学技术.1992(02)
[24]孔敏.先秦复音词研究综述——兼谈《孙子兵法》的合成复音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03:28-31.
[25]赵月龙.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基础研究及其工艺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环境工程,2004,硕士.
[26]郑鹭艳.评估CBCT三维标志点识别的可靠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口腔临床医学,2014,硕士.
[27]张鸿艳.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28]王睿.SDH传输设备信号流的研究[D].郑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29]留叶菁.中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会计学,2013,硕士.
[30]李红昌.关于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经济学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14,04:1-5+10.
[31]马晓.清代前期古诗声调学研究[D].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4,硕士.
[32]林静.闽台高校合作办学风险管理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行政管理,2013,硕士.
[33]周美琴.运动神经元病误诊为脑梗死1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2838.
[34]杨林.脉冲电絮凝预处理螺内酯废水的试验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环境科学,2012,硕士.
[35]何蕊.陆地棉中棉所36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BC_5F_3、BC_5F_(3:4)、BC_5F_(3:5))的评价及QTL定位[D].西南大学,植物学,2014,硕士.
[36]孙悦.三种菊科植物XT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的研究[D].苏州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12,硕士.
[37]郑遗凡,赵娜,张杰,俞晓烨,莫卫民.WC/天然沸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表征及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12,02:129-133.
[38]潘培山.地方政府在发展临港经济中的职能研究[D].华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2014,硕士.
[39]孙绍播.收益保障型变额年金产品设计[D].西南民族大学,保险(专业学位),2013,硕士.
[40]霍艳荣,高前欣,王振宇.紫山药花色苷生物酶法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08:253-254+261.
[41]周英.辽宁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研究[D].辽宁大学,统计学,2012,硕士.
[42]杜玉敏.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学生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2014,硕士.
[43]胡德富.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犹太移民研究[D].西北大学,世界史,2014,硕士.
[44]姜小莉.既然是世界最前沿就要迅速做强做大[N].常州日报,2012-07-23A01.
[45]崔勇,王勇,杨世武.室外2.4GHz背腔式缝隙天线的设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5,02:112-116.
[46]夏明兴.建国以来历史课程标准的变革与历史高考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47]费唯.IP城域网QoS部署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48]周翠岭.基于曲线匹配的蛋白质结构比对方法[D].南昌航空大学,计算机技术,2013,硕士.
[49]裴丽,宁提纲,祁春慧,赵瑞峰,阮义,简水生.高速光通信系统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的偏振模色散研究[J].中国激光,2010,01:142-146.
[50]李静海.防空导弹引信技术发展研究[J].飞航导弹.2005(09)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