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A2R基因和BDNF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14亿人口中每年脑卒中的死亡人数大约160万,远远超过冠心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是最主要的类型,大约占全部脑卒中的43%-79%。尽管超过半数的脑卒中有高血压、心房纤颤、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但尚不能完全解释很多患者在危险因素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然会发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遗传易感性在IS中的重要性,IS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I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是迄今已知最强的血小板致聚剂,强烈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多数抗血小板药物的靶目标。TXA2必须与其受体(ThromboxaneA2receptor,TXA2R/TP)结合后才能激活血小板信号通路,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近年来TXA2R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最近已知人TXA2R基因多态性与日本及韩国人群的IS相关,但与中国汉族人群IS的相关性研究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目的之一旨在以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中国的汉族人群中TXA2R基因多态性同IS易感性的相关性。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IS患者致残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临床中常发现即使梗死的部位、面积近乎相同,个体间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及卒中后的功能恢复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有可能影响卒中后脑的可塑性,继而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功能是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增强突触传递,动物实验发现其在脑卒中后功能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DNF和其受体TrkB已作为运动神经元存活和修复的生物学标志。BDNF功能性编码区内的单核苷酸G196A的突变导致BDNF前体蛋白的单核苷酸替换Val66Met(rs6265),该替代可能影响BDNF蛋白在细胞内的调节分泌,影响脑的功能修复,因此推测BDNF多态性可能会影响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已经有一些研究显示BDNF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CerebralVasoconstrictionSyndrome,RCVS)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但与卒中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BDNF基因多态性与IS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报道。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应用病例对照的方法研究BDNF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汉族人群IS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90天预后相关。资料与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急性IS患者根据WHO脑卒中诊断标准选取,在此基础上将IS组依据TOAST分型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型(SAO)、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对照组选自年龄、性别相当的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人群。两组受试者均为汉族。2)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的方法检测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ligasedetectionreaction,PCR-LDR)的方法检测BDNF基因G196A(rs6265)位点多态性。基因分型结果经DNA直接测序法充分明确。以拟合优度X2检验确认抽样群体中此位点SNP基因型的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是否相符。采用SPSSl9.0统计软件X2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其基因型在IS组与对照组、IS各亚型与对照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再结合临床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排除传统混杂危险因素的干扰后进行风险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3)对病例组入院当天依据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轻型组(NIHSS≤6)和重型组(NIHSS≥7)。根据改良Rankin(mRS)评分标准对出院后3个月脑梗死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mRS≤1)和预后差组(mRS≥2)。采用SPSSl9.0统计软件X2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基因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的关联,再结合临床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排除传统混杂危险因素对IS预后的干扰,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抽样群体中,所有研究对象的两个SNP位点基因型的分布都与Hardy-Weinberg平衡相符合(P>0.05),表示所选取的样本可以代表总体人群,适合做遗传学分析。2)IS组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基因型频率整体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8),当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IS的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进行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23,OR=1.533,95%CI:1.060-2.216),提示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C等位基因是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各亚组统计学分析后发现,LAA亚组和SAO亚组rs76896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18)。3)对患者入院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BDNFG196A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轻型组和重型组在BDNFG196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800)。4)对出院后90天患者的随访结果发现,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型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对风险度为0.406(P=0.008,OR=0.406,95%CI:203-0.813)。AA+G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对风险度为2.014(P=0.011,OR=2.014,95%CI:1.124-3.607),当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IS的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进行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12,OR=2.134,95%CI:1.178-3.866)。5)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的频率IS组高于对照组,A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型人群发生IS的相对风险度为1.541(P=0.021,OR=1.541,95%CI:1.034-2.298)。AA基因型携带者较GG+GA基因型人群发生IS的相对风险度为1.409(P=0.026,OR=1.409,95%CI:1.008-1.970),当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30,OR=1.473,95%CI:1.038-2.089),提示BDNF基因G196A位点A等位基因是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各亚型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组,结果显示BDNFG196AA等位基因在男性病例组与男性对照组、女性病例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45,P=0.021)。结论:1)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CC基因型可以增加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也可以增加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A等位基因也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BDNF基因G196A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无关。4)携带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的IS患者预后更差,对于中国汉族IS患者,BDNF基因G196A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预测IS预后不良的独立生物学指标。
【作者】赵静;
【导师】许予明;
【作者基本信息】郑州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学位),2014,博士
【关键词】TXA2R;BDNF;单核苷酸多态;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中国汉族;
【参考文献】
[1]谢永坚.蓝牙无线传输语音混沌加密和解密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电路与系统,2013,硕士.
[2]李敏,高亮,谷呈朋.重载铁路桥上无缝线路断缝允许值的研究[J].铁道勘察,2014,01:110-113.
[3]王宗胜,梁朝晖.批发和零售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1:144-146.
[4]邵振华,魏博伦,叶志平,何奕,施耀.等离子体联合光催化治理喷漆废气[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06:1127-1131.
[5]潘玉成.基于FDTD的水下分布式目标建模和DOA估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路与系统,2012,硕士.
[6]张凯.正史《酷吏传》立传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2013,硕士.
[7]李志生,郭初.温湿度对典型家具材料甲醛散发的影响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5,02:132-136.
[8]宋文哲.复合菌群降解木质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2014,硕士.
[9]张立民,崔雯雯.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信息属性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3:13-22.
[10]曲生娇.桔梗组织培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作物,2012,硕士.
[11]夏亚莉.兰州地区机械加工厂房太阳能热风供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014,硕士.
[12]王华瑞.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盈余预告性质的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2013,硕士.
[13]张济军.中国写意雕塑之当代性研究[D].郑州大学,雕塑艺术研究,2013,硕士.
[14]袁向宁.新闻语言中的字母词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15]蔡琬滢.经济预测报告的中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2014,硕士.
[16]曹洁.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影响的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内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7]康洁.周作人与《语丝》周刊[D].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3,硕士.
[18]本报记者谢忠设.山东化工园区打造国际范儿[N].中国化工报,2015-02-26007.
[19]王洁,于海燕,郑神州.自然增长的半线性次椭圆方程内部H?lder估计[J].数学物理学报,2014,06:1397-1407.
[20]方威.粮仓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工业大学,控制工程,2014,硕士.
[21]王葆慧.皖北城乡小学生媒介素养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传播学,2013,硕士.
[22]王力.预见控制在宏/微执行器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23]徐浩漫.认知无线电信道分配与跨层优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2013,硕士.
[24]苏晓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对电活性物质的影响和应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2014,硕士.
[25]秦国庆.光纤捷联航姿系统高精度姿态解算及性能优化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2012,硕士.
[26]鲍彦平.基于秩次的稳健回归分析和诊断方法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2003,硕士.
[27]梁丽亚.固载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013,硕士.
[28]许林香.新桂系时期广西南丹锡矿开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2013,硕士.
[29]张月梅.绵羊肺腺瘤病毒囊膜蛋白与绵羊透明质酸酶2相互作用初探[D].内蒙古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2014,博士.
[30]连晋丰.DWI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诊断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13,硕士.
[31]张杰.农药氟虫腈作用下斑马鱼miR-155对UHRF1的调控作用[D].浙江理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3,硕士.
[32]何广琼.胡锦涛青年干部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4,硕士.
[33]陈怡.重庆市中邮普泰公司员工培训方案设计[D].重庆大学,工商管理,2003,硕士.
[34]曹旭.Hadoop平台下海量日志数据处理模型的研究及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35]潘璐.《为什么美国历史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修正主义概论》(第一章1、2节)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学位),2014,硕士.
[36]陈玉蓉.深度报道题材的变化与记者思维的拓展[D].广西大学,2002.
[37]杨鹏润.婚姻家庭法视野下的家务劳动及其补偿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法律,2014,硕士.
[38]钟利民.供体特异性体内细胞毒性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皮肤移植模型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肝胆外科学,2012,硕士.
[39]李聪.A市供电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40]巫芙蓉,唐文祥.温泉2井纵横波速度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S1:71-75+149.
[41]孙哲.PEMFC质子传递模拟及其性能试验[D].沈阳建筑大学,车辆工程,2012,硕士.
[42]胡俊.高水压砂性土层地铁大直径盾构始发端头加固方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43]蔡煜庭.前科盘查现象的法理分析[D].苏州大学,法学理论,2014,硕士.
[44]余金治.高等文科教育技术的特征、地位及其发展态势[J].学术交流.1993(03)
[45]刘永清,李远清.一类滞后型时变广义系统解的稳定性[J].控制与决策,1997,03:193-197.
[46]毛成.新型不对称苝酰亚胺衍生物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材料学,2013,硕士.
[47]齐晓光.基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会计学,2013,硕士.
[48]胡呈元,周晓东.高速剪切辅助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J].材料导报,2015,08:29-32+61.
[49]李彤.真丝多功能复合纤维面料开发[D].苏州大学,纺织工程,2003,硕士.
[50]李科敏,汪水苗,谢超,刘曼林,周魁葵.双弯曲对称石墨烯纳米带的热电性质[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58-62.

- 下一篇: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前景
- 上一篇: 硫化镉/硅多界面纳米异质结光电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