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设计理论及其力电特性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可持续电能代替化学电池为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供电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分布众多,大多长期工作在无人值守的工作状态,定期更换电池给节点补充能量会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寻求可持续的供电方法来代替电池供电是突破无线传感器系统寿命瓶颈的关键技术。目前,基于环境振动的压电能量采集技术是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新方法。压电能量采集是利用压电陶瓷晶片的压电效应,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工作环境中的振动能采集转化为电能。这种技术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解决自身供电问题,突破了电池电源使用寿命短和污染环境等的缺陷,是一种高效、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量采集技术。典型的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是末端带有质量块的压电双晶悬臂梁结构,这种结构工作频率单一、频带较窄、能量采集效率低。由于环境振动的频带较宽,且随机性较大。当环境振动频率稍微偏离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谐振频率时,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采集和转换效率将大大降低。因此,如何拓宽现有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工作频带是提高其输出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通过在传统水平压电双晶悬臂梁结构的自由端增加一辅助的垂直压电双晶悬臂梁,利用两者的弹性耦合作用构成L型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改变水平或垂直压电双晶悬臂梁的结构尺寸和材料参数,可以有效地调节L型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一阶模态和二阶模态频率的间距,将采集器的一阶模态和二阶模态频率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宽频工作带,达到拓宽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频带的目的。该结构有效解决了传统压电双晶水平悬臂梁结构谐振频率单一、宽带窄等问题。论文第一章简单阐述了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研究意义,重点综述了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介绍了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压电振动能量采集技术的预备知识,主要包括压电理论和振动理论方面的知识,为论文开展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结构设计及力电特性分析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第三章主要研究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有限元机电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仿真研究和分析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各参数对系统的谐振频率和输出响应等特性的影响。此外,考虑压电陶瓷与金属基板之间胶粘层的影响,首次建立了带有胶粘层的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机电耦合模型,仿真分析了胶粘层厚度、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对系统谐振频率和输出特性的影响,得到优化后的宽频能量采集器结构尺寸和设计参数。论文第四章研究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理论模型。利用压电理论、Euler-Bernoulli梁振动理论和哈密顿原理,首次建立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在夹持-自由边界条件下的机电耦合数学模型,得到系统的谐振频率和特征方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各参数对系统模态频率、末端速度、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输出功率的影响,得到影响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振动频率、能量输出特性的主要因素。论文第五章研究建立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等效电路模型。跨越结构设计和电路设计,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压电元件等效成串联的恒流源,首次得到了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与负载阻抗之间的等效电路模型。利用该模型对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输出特性进行了功率优化和阻抗优化设计,得到系统在一阶模态和二阶模态激振下的最佳匹配负载阻抗和最大输出功率。最后,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L型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在短路谐振和开路谐振条件下的最优负载阻抗。
【作者】陆跃明;
【导师】王光庆;
【作者基本信息】浙江工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014,硕士
【关键词】宽频;L型;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力电特性;
【参考文献】
[1]陈学华,贺振华,赵岩,钟文丽.叠前分角度道集的瞬时谱差异信息提取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01:89-94+188+195-196.
[2]康健.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2012,硕士.
[3]周海牛.基于可靠性理论的危险品应急体系的构建[D].重庆交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2011,硕士.
[4]苏昕.苜蓿和大豆高效表达蛋白质相关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2011,博士.
[5]叶浩楠.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摩擦参数辨识研究[D].南京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3,硕士.
[6]梁胜龙,崔鹏宇.基于流固耦合法的垂直轴风力机叶片翼型气动性能分析[J].热力发电,2015,03:87-89+94.
[7]张利敏.超市会员卡对消费者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企业管理,2012,硕士.
[8]李国祥.我国飞机板金成形技术发展的展望[J].航空工艺技术.1988(02)
[9]石文辉.自行车机器人的建模与滑模变结构控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12,硕士.
[10]张超.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专业学位),2014,硕士.
[11]孟燕妮.创新传播理论下中国跨文化教学历史发展面面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12]贺旸.赵孟頫美学思想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美学,2014,硕士.
[13]赵慧.西藏高中师生对汉语文新课改的适应性调查研究[D].西藏大学,学科教学,2014,硕士.
[14]李靖.欧元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2013,硕士.
[15]刘建波.硫碘制氢中碘化氢均相及活性炭灰分催化分解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2013,硕士.
[16]熊晓维.《钢丝上的一代:当今美国大学生现状》(前言及第二章)翻译项目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学位),2014,硕士.
[17]胡倩.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情态动词习得的实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4,硕士.
[18]董国防.电网调度可视化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电气工程,2004,硕士.
[19]王其军.瓦斯监测系统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
[20]罗婷.角色困顿与纾困[D].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2013,硕士.
[21]陈军敢.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入侵检测器生成算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
[22]范小晴.药店药妆产品经营策略及盈利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23]邓胜蓝.基于音形义归类的对外汉语集中识字法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4,硕士.
[24]周蕾.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课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教育,2012,硕士.
[25]邢凤梅.ERS在腺苷诱导的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延边大学,内科学,2014,博士.
[26]钟茫.非饱和紫色土抗剪强度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土壤学,2014,硕士.
[27]张慧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翻译实践报告[D].河北师范大学,翻译,2013,硕士.
[28]齐华宁.对网络银行若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
[29]周城旭.频率不变波束形成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3,硕士.
[30]张路.灰岩皱叶报春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逆境下的功能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14,博士.
[31]刘学士.高铁钢轨双砂轮跟进打磨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12,硕士.
[32]路双臣.典型碳纳米材料的高压结构相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3]张娟.家用电器电磁兼容专家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4,硕士.
[34]姚楠.海洋芽孢杆菌GS-5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活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工程,2014,硕士.
[35]郝雅莉.案例教学法在《美术教学论》课程中的理论研究与运用[D].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学,2004,硕士.
[36]秦硕.重庆小城镇风貌塑造中的外部空间设计引导[D].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37]刘阳.《商业数据科学》(第二章、第十三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2014,硕士.
[38]张晓煊.造型苗木文化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2012,硕士.
[39]熊超.现场X射线荧光测量异常信息提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2013,硕士.
[40]罗冰,蒋浩,宋豪,刘舒畅.零位校准在标定在线红外水分仪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5,03:110-112.
[41]赵汉辰.银杏叶中银杏内酯B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014,硕士.
[42]金子飞.石墨烯纳米带电子性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43]贺梦江.超疏水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44]张玉红,曾章慧,柴玉琼,韩凝,边红武,朱睦元.大麦黑粉菌研究进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03:1-4.
[45]胡燕.论“知假买假”的法律性质[D].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学位),2012,硕士.
[46]周金凤.4-进紧支撑复小波[D].湖南师范大学,计算数学,2014,硕士.
[47]施海涛.大连市软件企业项目经理绩效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企业管理,2004,硕士.
[48]王欣,吴舒辞,秦斌.硬质合金湿磨机自动控制系统[J].冶金自动化,2003,05:64-66.
[49]叶新权.卧式釜气液传质与搅拌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化学工艺,2003,硕士.
[50]刘英伟.基于Nafion燃料电池型的CO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14,硕士.
- 下一篇: 无界Petri网可达树的研究
- 上一篇: 考虑风浪影响的客轮人员疏散模型研究及仿真
相关推荐
- Al元素对ZZn-Al-Cu系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09月18日
- 伊拉克战争中中美媒体报道差异性研究
- 12月09日
- 基于多维数组的高速片上网络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10月11日
- 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