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欠/全驱动机械系统的层级化自组织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机械系统根据系统内驱动装置数目和运动自由度维数之间的相对关系,可以分为欠驱动、全驱动和过驱动机械系统。面向欠/全驱动机械系统的控制研究和设计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针对欠/全驱动机械系统控制的共性和突出问题,本文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层级化自组织控制方法,旨在推动和促进相关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研究的发展,为提高欠/全驱动机械系统在工业应用中的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由于欠/全驱动机械系统的多样性,对它们的控制设计和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某一种或者某一类系统。因此,本文选择桥式吊车系统和二自由度机器人系统,分别作为欠驱动机械系统和全驱动机器人系统的典型代表和研究目标,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1)基于拉格朗日方程构建、分析了欠/全驱动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特性。分别对欠驱动桥式吊车系统和全驱动二自由度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基于拉格朗日建模过程,分析、讨论机械系统的共有动力学特性,给出了欠/全驱动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标准形式;基于机械系统动力学标准模型,转化、建立两类系统的相应的状态空间模型,作为后续章节中控制方法研究和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2)面向欠驱动桥式吊车系统研究了层级化模糊最优控制方法。针对桥式吊车系统控制特性,将其控制问题归纳、转化为运载过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了目标跟踪类型的最优控制律和最优控制系统;分析了最优控制目标函数中权重矩阵的配置与控制策略之间关系,设计了面向最优控制权重矩阵配置的模糊逻辑规划系统;研究了层级化控制架构和机理,以最优控制权重矩阵配置和控制策略规划作为纽带,实现了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和最优控制理论的有机地联结与融合。(3)面向全驱动二自由度机器人系统研究了自组织模糊最优控制方法。针对二自由度机器人系统复杂的动力学和控制特性,提出了面向权重元素的自组织模糊学习算法,设计了面向最优控制权重矩阵配置的自组织模糊逻辑规划系统;研究了面向自组织模糊规划的非线性高次型目标函数形式,基于最优控制理论中的最大值原理,推导出了非线性高次型最优控制的类黎卡提方程,研究了自组织模糊最优反馈控制律和控制算法,采用层级化的控制架构设计了的自组织模糊最优控制系统。(4)基于李雅普诺夫理论研究、论证了层级化自组织控制的稳定性。研究并证明了层级化模糊最优控制系统在状态跟踪控制过程中的广义渐近稳定性;推导出了非线性高次型目标函数约束下最优控制系统保持渐近稳定性的充分条件,研究并证明了自组织模糊最优控制系统在状态调节控制过程中的全局渐近稳定性。(5)针对典型欠/全驱动机械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和控制特性展开了仿真研究和分析。分析了层级化模糊最优控制方法和自组织模糊最优方法分别应用于欠驱动桥式吊车系统和全驱动二自由度机器人系统的控制机理、瞬态响应性能和稳态稳定性,通过对比仿真实验验证了相应的控制系统在综合控制性能、多重控制目标优化和处理动力学耦合效应等方面的有效性、先进性和智能性。
【作者】张海运;
【导师】陆国栋;
【作者基本信息】浙江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4,博士
【关键词】欠驱动;全驱动;机械系统;层级化;自组织;控制方法;桥式吊车系统;二自由度机器人系统;拉格朗日动力学建模;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炳辉.胃苏颗粒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2]霍健.考虑时滞的电力系统特征值计算与阻尼控制器设计[D].山东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13,硕士.
[3]刘宏伟.论唐群英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14,硕士.
[4]李婷婷.需求侧储能提高电网静态安全性的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13,硕士.
[5]王娟.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航炮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04,硕士.
[6]肖胜.基于J2EE的分布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4,硕士.
[7]蔡伟.45钢和304不锈钢QPQ复合处理研究[D].常州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2,硕士.
[8]张志梅.试论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D].山西大学,世界史,2004,硕士.
[9]张汝平.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研究[J].中国连锁,2014,07:215.
[10]冯希娴.洛克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1,硕士.
[11]江兴泉.中国银行沈阳北站支行对公客户服务营销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工商管理,2014,硕士.
[12]李迪龙.移动测量系统的多传感器标定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计算机技术,2014,硕士.
[13]胡锦美,胡锦丽.两次挖掘的关联规则增量更新的改进算法[J].机电技术,2005,01:33-36.
[14]许有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配置研究[D].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2014,硕士.
[15]彭宇,罗清华,王丹,彭喜元.基于区间数聚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J].自动化学报,2012,07:1190-1199.
[16]汪凯斌.软件无线电在移动通信基站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004,硕士.
[17]廖文静.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2014,硕士.
[18]肖楠.酸性环境下自噬/溶酶体途径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D].辽宁医学院,神经病学,2012,硕士.
[19]乔奕.可视化的发电厂保护整定综合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4,硕士.
[20]姜付鹏.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2013,硕士.
[21]黄维刚.工程机械液力机械传动虚拟试验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4,硕士.
[22]刘莉娜.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关系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妇产科学,2012,硕士.
[23]刘芳.中小学绩效工资管理系统[D].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技术,2012,硕士.
[24]王伟.保德煤矿81505综采工作面瓦斯抽放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2014,硕士.
[25]严恭敏.捷联惯导算法及车载组合导航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04,硕士.
[26]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7]陈鹤鹏.我国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2,硕士.
[28]翟立丹.社会性别视角下“城中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2013,硕士.
[29]彭飞.基于磁谐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30]黄河.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软件工程,2014,硕士.
[31]高子钦.LD电厂锅炉掺烧非设计煤种的技术经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工程,2012,硕士.
[32]王靖雄.基于DM8148处理器的视频处理系统软件研发[D].浙江大学,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2013,硕士.
[33]李继才.土锚钢板桩结构计算分析研究[D].河海大学,结构工程,2004,硕士.
[34]梁瑶.中日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国际贸易学,2012,硕士.
[35]黄健健.无刷双馈电机非线性控制[D].广东工业大学,电气工程,2014,硕士.
[36]吴昊.层状前体法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37]孟丹,王玲,席军林.炼铝质量数据多维分析与统计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冶金自动化,2009,06:23-27.
[38]邢立艳.西北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质量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2013,硕士.
[39]丁贝.中国环保NGO的价值理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2014,硕士.
[40]张湘.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若干控制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1]潘伟兵.改性沥青路面材料路用性能研究及路面力学计算[D].浙江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004,硕士.
[42]陈世华.1999年~2002年初中化学复赛STS试题的走向与启示[J].化学教育,2002,06:42-45.
[43]杨柳.海口市中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及消费观教育研究[D].海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硕士.
[44]孟昭波,冯英浚,范祯祥.地震仿真中的快速波场重建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05:504-511+618.
[45]王鹏,罗鲲.聚苯胺/四氧化三铁/氧化石墨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10:19-21+26.
[46]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
[47]李世华,田玉平.移动小车的轨迹跟踪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0,05:626-628.
[48]陈玲.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12,硕士.
[49]宋庆雷.Cr、C对高铬铸铁等离子熔覆层及其微观组织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4,硕士.
[50]唐伟峰.电源分配网络中去耦电容器Spice建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2012,硕士.
- 下一篇: 长沙市居民户外游憩动机与偏好分析
- 上一篇: 新型视神经保护药物局部给药系统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