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埃及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2月27日
【摘要】埃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西亚北非地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它不仅是该区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而且是该地区其它国家仿效的典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工业化与城市化蓬勃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不断涌向城市,国内阶级结构日趋复杂,以往作为家庭或个人风险的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亦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群体风险,进而危及到社会稳定,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埃及建成全社会覆盖,包 […]
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报告 10月31日
【摘要】毕业独唱音乐会是表演专业研究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最后的总结和汇报,也是衡量毕业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条件之一。此设计从选曲,诠释曲目、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处理等,全面的阐述剖析音乐会的整体结构,展现音乐会的全过程。在准备过程中全面的分析诠释了每首曲目,不断找出难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使得整场音乐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耳目一新、完满成功。 【作者】李小兵; 【导师】赵惠敏; 【作者基本 […]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 05月24日
【摘要】皮亚杰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发生认识论描述人类认识能力的发生发展,填补了传统认识理论的空白。皮亚杰去世后,学者们或者延续他的理论思路继续研究,或者通过反对他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但发生认识论至今仍是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本研究将通过梳理皮亚杰学术经历及发生认识论基本内容,总结发生认识论主要理论特点及影响,探析后人对皮亚杰理论的相关评论,以期清除后人对皮亚杰理论的误解,揭示发生认识 […]
陈独秀的日本观 12月01日
【摘要】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在明治维新及甲午战争后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有无数志士仁人东渡日本,在那东西文化思想聚集之地学习生活,归国后他们对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不谓不巨大。其中就有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陈独秀早年曾六次东渡日本,前后在东京共生活四年之久。在日本,陈独秀所接触到并不仅是日本的思想,更多的是西方的思想, […]
传媒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新形态 06月12日
【摘要】任何一段历史,都必有讲述人。任何一位讲述人,都难以数尽时下的中国。传媒是一个时代最好的注脚。看中国,不得不先看媒体。细数30年来的媒体风云,可以看清楚一个激荡的年代,一个飞扬的中国。传媒,本身就是历史。在30年的风云激荡中,中国传媒人以特有的责任和风骨,忠实记录时代的进程,为历史留下鲜活的底稿。不同类型的媒体,让大众了解重大新闻的来龙去脉和时代的进步与变迁。随着网络时代汹涌而至,新媒体层出 […]
抗日根据地社会救助事业研究 05月18日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研究中的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救助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抗日根据地社会救助的情况,总结了抗日战争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该时期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意义和启示。本文第一章为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社会救助工作的意义、背景,以及该课题目前的研究情况,而后阐述了本文的重点难点。本文第二章为抗日根据地社会救助的概况,主要阐述了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对象,抗日战争时 […]
新时期蒙古族女性作家队伍调查研究 04月12日
【摘要】本论文以新时期蒙古族女性作家队伍为研究对象,分析蒙古族女性作家的总体情况,试图概括其特点。论文以绪论、第一章、第二章和附录组成。绪论中交代了选题意义、研究情况、研究目的、研究方式。第一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文化环境、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女性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女性作家的诞生和成长。第二部分对女性作家做了调查采访,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她们写作初衷,写作规律,作品的运用和获奖情况。第 […]
《何为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翻译》(之七)翻译报告 08月22日
【摘要】本论文是一篇翻译报告,报告选取了日本著名语言学者河原清志所著的一篇学术论文作为翻译文本,以奈达的等值理论为依据,在比较中日学术论文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日语学术论文在具体翻译操作中的翻译策略。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说明,其中包括项目背景、译前准备和译后校对。第二部分为研究问题回顾,这一部分分为理论回顾和中日学术论丈语言比较两块,理论回顾部分应用对等理论的主要观点,讨论了 […]
《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盗窃罪及处罚研究 06月13日
【摘要】近年来对《蒙古—卫拉特法典》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对《蒙古—卫拉特法典》(以下简称《法典》)中盗窃罪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不多见。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刑法学及法律史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尝试以点带面,来还原十七世纪的蒙古法制面貌,展现游牧民族的法制文化与法律文明,并藉此为完善《法典》中有关财产犯罪特别是盗窃罪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本文主要由绪论、对《法典》盗窃罪概述以及刑罚裁量、特点和价值评析等部 […]
论易卜生中期剧作中的中产阶级新形象及其特点 06月03日
【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挪威艺术家亨利克·约翰·易卜生以其戏剧作品、诗歌、书信等影响了欧洲文化、震颤了世界剧坛。瑞典学者马丁·朗姆(MartinLamm)评价其戏剧是“现代戏剧的罗马,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它,复由那里出来”。易卜生的戏剧作品一百多年来在世界各国的戏剧舞台频频上演,经久不衰。如此热烈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剧作本身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情境以及深刻的思想,其戏剧人物的经典塑造也是成就易卜生戏剧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