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锑颗粒在润滑油中分散性的研究 09月07日
【摘要】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法,通过表面分散剂OP-10(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对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制备了三种不同粒径的纳米锑颗粒。将修饰后的纳米锑颗粒分散于不同的基础油中,通过静置沉降实验和吸光度测试实验研究了纳米锑颗粒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考察了粒径、基础油种类对纳米锑颗粒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分散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电化学法,在其它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
镍锌铁氧体纳米复合磁性材料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 06月21日
【摘要】静电纺丝法具有设备简单、灵活、通用等特点,是制备超长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可用来制备多种类型的纳米纤维,例如:多孔、纳米管、多通道、芯-壳、定向排列等。本文用金属硝酸盐为原料,选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黏度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i0.5Zn0.5Fe2O4纳米颗粒;采用静电纺丝法和同轴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出表面光滑,直径分布均匀,长径比较大的Ni0.5Zn0.5Fe2O4纳米纤维 […]
定—转子反应器开发研究 04月02日
【摘要】本课题开发研制了一种新型过程强化设备——定-转子反应器。通过分别在定子与转子上设置多层交叉在一起的扰流元件与转动元件,形成转动元件-扰流元件-转动元件-扰流元件……的结构型式,相当于径向上具有多个强化传递与混合的端效应区串联,比旋转填充床转子中的端效应区所占的比例大为提高。同时,扰流元件可以改善液体的周向分布。另外,由于没有填料,并且流体在定-转子之间的流动过程中受到高剪切,使定-转子反应 […]
凝结势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12月26日
【摘要】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科学家已能够根据原子分子构型预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为新材料设计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已有的理论模型尚不能回答实际生长具有特定原子分子构型新材料的可能性如何。这一问题对新材料研发有严重的影响。以CNx材料为例,1989年Cohen从原子分子结构的理论计算出发预言C3N4具有与金刚石相当的硬度,但未能预测制备这种单晶体的难易程度如何。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能够制备的C3 […]
复合纳米颗粒及自旋阀中自旋输运的研究 09月23日
【摘要】2004年,人们首次成功的制备了铁磁/有机半导体/铁磁的自旋阀器件。并且在11K的温度下,发现了高达40%的磁电阻效应。自旋能够有效的注入并且在有机材料中输运,从而极大的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有机材料主要是由轻元素(C、H、N或O)组成,使其具有相对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和超精细相互作用。这使得来自于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和超精细相互作用的自旋散射小,从而在有机材料中具有长的自旋弛豫时间。这些 […]
重组人白介素24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其抗肿瘤应用 09月07日
【摘要】P.B.Fisher等人在细胞表面受体Mda-7发现的基础上,鉴定了黑素瘤分化相关蛋白-7(MDA-7),随后MDA-7被重命名为IL-24。IL24属于IL-10细胞因子家族成员,该家族包括IL-10、IL-19、IL-20、IL-22、IL-24和IL-26。IL-24具有抑制多种人类癌细胞生长的特性,同时对正常细胞无诱导危害。IL-24具有潜在的治疗应用价值并在肿瘤细胞学领域起着重要 […]
自组装纳米四面体手性机制及高灵敏生物传感检测 09月06日
【摘要】本论文以多种纳米颗粒材料为构成元素并结合DNA自组装技术,实现了三维空间手性纳米颗粒四面体的可控组装;利用DNA分子的稳定性、可编程性以及空间四面体的多元素优势,通过改变四面体的空间构象建立了一系列简单、快速、超灵敏的生物传感检测新方法。首先,制备了五种不同的纳米颗粒,分别是10nm,15nm和25nm的金纳米颗粒、10nm的银纳米颗粒以及5nm的半导体荧光量子点,以上五种纳米材料形貌均一 […]
HBV CccDNA磁性捕获杂交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评价 08月17日
【摘要】第一部分特异性HBVCccDNA功能化纳米颗粒制备与鉴定目的:制备特异性富集分离CccDNA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为建立磁性捕获杂交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用溶胶法对纳米颗粒进行二氧化硅包壳。在纳米颗粒表面用链霉亲和素修饰,利用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的亲和作用,将链霉亲和素修饰的纳米颗粒与生物素标记的CccDNA特异性探针进行偶联反应,制备CccDNA功能化 […]
中国南方红土磁学特征、起源及其与成土过程关系研究 08月06日
【摘要】中国南方红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以来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是古环境演变与气候变迁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演替信息。目前关于红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磁学特征的研究,对红土的成因、年代学、古气候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成土机制,红土磁化率与古气候变迁的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分歧。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长江流域第四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