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中汉语副词的考察 06月30日
【摘要】学习日语的汉语母语者一般都以为日语中的汉语词汇比较偏书面形式,因为写文章时会在潜意识里不自觉地选用汉语词汇。但实际上,汉语副词却与之不同。和语副词一般偏书面,而汉语副词却具有口语特性。实际上,当汉语副词刚传到日本时,最初是被识文断字的人用于文章之中,而后才作为口语慢慢惨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及至现在,在很多地方,一般都会用假名来表示汉语副词,从而让很多汉语副词被误认为是和语。为什么汉语副词 […]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实证研究 03月22日
【摘要】词汇是语言基本的组成单位,而多义词又是一种普遍的词汇现象,在词汇教学中理应引起关注。多义词,又称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以上的义项,各个义项之间互有联系,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如何有效地进行多义词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传统的语言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的结构,忽视了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将多义词各意思割裂记忆,降低了多义词学习的效率。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已成为认知语言学 […]
英汉昆虫类词语对比研究 05月11日
【摘要】翻开漫长的历史书卷,“昆虫”这种比人类更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4000多万年之前就已出现。作为大自然的精灵,上至峰峦之巅,下至碧海之渊,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为植物授粉,为动物所食,昆虫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更以其独有的魅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昆虫类词语脱颖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浓缩结晶。其不仅能反应出民众生活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特 […]
金贝:一个东南畲村的社会与文化 01月01日
【摘要】畲族自称“山哈”,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世居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群体,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山地特色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文化特征,其生产生活习俗、宗教和民间信仰、民族手工艺等,都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然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影响的当代社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政策的影响之下,金贝也不可 […]
“风”语汇研究 09月20日
【摘要】汉语语汇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是目前汉语言研究中最具有民族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分支。由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组成的汉语语汇,不仅呈现了汉语的语言特色,还表达出汉语语义的无限韵味。“风”在汉语中语义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泛。本文在不计其数的语汇中选取与“风”相关语汇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涉“风”成语、涉“风”谚语、涉“风”惯用语及涉“风”歇后语,从结构、语义、隐喻认知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和阐 […]
中国官方演讲中隐喻翻译问题与对策 12月10日
【摘要】隐喻的认知转向使得隐喻成为重要的认知手段而非可有可无的修饰手段,因此隐喻翻译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然而针对汉英隐喻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却差强人意。在中国官方演讲译文中,诸多原本用来更好地阐释演讲者思想的中文隐喻并没有得到恰当的翻译,影响中国外宣质量。在一些政府官方网站的演讲译文中,汉英隐喻翻译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未能保持隐喻特征,部分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完全未能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
现代俄语时序概念的认知语义研究 06月11日
【摘要】时间概念是当代语言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下半叶,随着语义学的发展,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层次的趋势,尤其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对时间问题的研究更是不断升温。时间是无形的,但它的持续性是可以感知的。时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有线性序列和顺序关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时间的流逝,这些时间可以是由无数个点构成,表示这些点的指针以一种不变的节奏由左向右沿着时间轴线运动。人类活动被记录在 […]
具身隐喻视角下的辣与怒:解析辣妹子背后的心理机制 02月05日
【摘要】味觉是人类与生俱来并且赖以生存的重要感知觉系统。味觉经验可对个体的人格、情绪以及社会判断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隐喻的跨域映射机制起到重要作用。以辣味为例,在中国,人们形容脾气暴躁易怒的女性为“泼辣”或“小辣椒”。将味觉中的辣味映射到情绪域的愤怒情绪上,这就完成了一个基本的隐喻跨域映射过程。以往的味觉隐喻研究中多为甜和苦的研究,虽然辣味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属于五种基本味觉,但深厚的 […]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要 12月21日
【摘要】语言哲学内部的二度转向为各种哲学讨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语用学方案。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这次语用学转向中的典型代表。论文探讨的是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按照塞尔的思路,分析言语行为的结构F(p);探索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旨在考察续写言语行为理论的可能性,以及初步讨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尤其是对汉语研究的意义,为如何把汉语结合到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中的尝试迈出第一步 […]
汉语平面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11月10日
【摘要】过去的30年里,Lakoff和Johnson等隐喻学者所提出的“隐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主导人类思维的认知机制”的论断已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并通过了大量语言实例的验证。但是,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如果“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Lakoff,1993:210),那么隐喻能够而且应当在语言之外的其他交际模态中得到表达,如图片,音乐,手势等。此外,如果针对非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