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机制的演变 12月25日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山地为研究区,选择侵蚀裸地、马尾松林、混交林以及次生林组成生态恢复序列,通过密度法、大小法和酸水解法对团聚体进行分离和处理。重点研究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团聚体内碳组分与土层、粒径大小以及林地的相互关系。以上研究表明:(1)经过湿筛分离后,各团聚体含量排序由高到低大致依次为>2mmm、2-0.25mm、0.25-0.053mm、<0.05 […]

【论文下载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读秀/超星/国研/龙源/博看等资源库】

有机无机肥长期施用对潮土有机质结构组成的影响 08月18日

【摘要】为了阐明潮土有机质的累积机制,研究了长期有机无机肥施用对潮土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组成的影响,采集封丘长期施用有机肥(CM)、一半化肥氮和一半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μm)、微团聚体(250~53μm)和粉砂+黏粒组分(<531.μm)。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土壤和团聚体中有机质分 […]

生物质炭施用下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及团聚体特征研究 09月02日

【摘要】生物质炭是秸秆等生物质在完全或限氧条件下经热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难熔性固态物质,其农田应用已经被认为是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生物质炭不仅是土壤腐殖质芳香化结构组分的来源,同时也可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以综合提升土壤地力。但由于生物质炭施用量通常较高,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土壤充分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稳定状态,因此,本研究以一次性施用生物质炭(0、10、20和40thm-2)3年后的水稻土为对 […]

长期定位施肥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09月06日

【摘要】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结构单元,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稳定性的内因(土壤本身)包括成土环境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等,特别是胶结物质的胶结作用;外因主要是人为活动的干扰,以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模式的影响最为广泛。南方红壤面积大、分布广,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本文以湖南祁阳23年长期定位红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撂荒(LH)、对照(CK)、单施氮肥(N)、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五 […]

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11月02日

【摘要】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我国漠境地区的内陆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它的面积占据我国国土面积的20%之多。近年来受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的影响,灌漠土的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土壤肥力大幅下降。为了提高土壤结构性、增强土壤抗侵蚀的能力,本研究选取地处河西走廊甘肃省武威市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团聚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组成、复合状况及其有机质组成;进而阐明团聚体组成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明确了灌 […]

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08月06日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重要因素。森林采伐后转变成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常常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近年研究认为天然林向人工林和农田转变可使土壤团聚体遭到破坏,使土壤有机碳失去物理性保护,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分解和释放。目前关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动态过程与影响机理的认识仍有尚不清楚之处,其主要原因是土壤总有机碳是由复杂的不同有机碳组分构成。因此,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