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 07月29日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欺负现象随之出现。网络欺负是个体或群体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通信设备,有意地反复地伤害不容易保护自己的个体的一种攻击行为。近十年来,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欺负这一新兴研究主题,并对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国内有关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必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进行一些实证探究。本研究以506名初中生为 […]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乐观倾向的影响 01月06日
【摘要】乐观倾向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体对与个体有关的所有领域的未来事件结果的一种积极的总体期望。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们对个体的乐观倾向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这些研究中,有的研究者将乐观倾向称之为乐观人格特质。当前,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有研究表明,乐观倾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乐观倾向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拒绝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01月05日
【摘要】拒绝敏感性是指个体焦虑地预期了他人行为中的拒绝,并且对拒绝易感且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由对拒绝的焦虑程度和对接纳的预期程度两个维度构成。个体的拒绝敏感性能够处于一个合理的程度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影响个体拒绝敏感性的因素众多,本文尝试选取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两个常见变量探讨与之的关系。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与拒绝敏感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成熟的测 […]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06月14日
【摘要】在现今社会中,网络信息良莠参半,不良信息冲击着青少年思想,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出现内外不一的现象,这为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提出挑战。道德同一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测可以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卢文格的自我发展观和布雷西的道德动机理论是道德同一性思想的三个来源。对“道德同一性”的定义,国内和国外不同的学者经过讨论,一般认为是,对个人能够连续性 […]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使用iPad情况的影响 12月31日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3-6岁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使用iPad情况的影响。首先对3—6岁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使用iPad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关于幼儿使用情况的结论:(1)幼儿的使用iPad的情况在性别和年龄上均无显著差异。(2)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使用情况的两个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使用量方面核心家庭的孩子要小于主干家庭的孩子;在使用停止的接受程度上核心家庭的孩子要高于单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