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韩非子》文章理念和创作特色的异同 11月29日
【摘要】荀子和韩非均代表着战国末期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荀子博学多识,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晚年于兰陵著书,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韩非早年师从荀卿,“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是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比较《荀子》和《韩非子》二书,主要探讨它们文章理念和创作特色的异同,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荀子》和《韩非子》比较研究的现状,说明研究意义和写作难点,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做简单说明 […]
荀韩哲学思想比较 10月30日
【摘要】春秋战国之际,传统的奴隶制社会分崩离析,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崭露头角。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国家之间战乱不断,各国对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需求大大上升。此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由于其短期的功利性开始被急功近利的各国国君所重视,逐渐占据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此时传统的儒家德教礼治的实用性受到质疑,传统的通知地位开始遭到挑战。此时荀子作为集大成者的儒家思想家,看到儒家学说的偏离以及其地位在现实 […]
论“礼”在荀子“成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0月03日
【摘要】本文以荀子的“礼”为切入点,探索在其“成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紧密结合《荀子》原文,从人性论、学习修养、认识论以及行为等四个方面对荀子的“礼”在其“成人”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一深入细致而又有系统的分析。开篇引言里先简要介绍荀子的礼学思想及后人的评价,之后概括荀子“成人”思想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最后作有关的文献综述。文章的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性恶是荀子实行礼义的前提。我 […]
荀子义利观及其评析 12月24日
【摘要】战国末期,生产力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征伐不断、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荀子义利观形成的历史背景。荀子作为吸取百家之长的典范式人物,其义利观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他吸收了孔子以义为上的道义论、吸收了管仲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又对墨子的节用观和无差等思想进行了批判,最终形成了“义利兼顾、以义制利”的义利观。荀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他的性恶论、天人相分的思想和隆礼思想。荀子义利观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
荀子论人—物关系 05月13日
【摘要】本文从荀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引出荀子认清“欲多而物寡”的现实状况,从尽人之性、尽群之性、尽物之性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地阐述其人-物关系的理论,从个人、群体、国家三个维度论述荀子如何实现“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的目标,实现国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大一统图景,最后透过当前的社会现象探讨荀子人-物关系的当代反思,挖掘其现代意义与价值。论文主要从三部分阐述荀子的人-物思想。荀子认为天化育万物, […]
作为经济思想的墨子尚贤论 02月17日
【摘要】墨家节用、非乐、节葬等厉行节约的经济思想,并不是像荀子《富国》篇中所说的使天下贫和使天下乱,而是要探索用来解决贫富差距与节用为主要政策的经济政策,即征用民间多余的财富的政策,其本质跟现代金融紧缩政策相一致。 【作者】冈本光生; 【机构】琦玉工业大学; 【关键词】尚贤;经济思想;节用;墨子;荀子;管子; 【参考文献】 [1]罗欣予.二维材料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曾一锋 […]
荀子与汉初儒学 07月25日
【摘要】随着天下一统局势的日渐明朗化,学术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接近尾声。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的荀子对战国学术进行了全面的回应与批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他综合贯通的学术思想特色。荀子在学术上排斥诸子之说,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明确提出“法后王,一制度”的政治主张,其治国方略立足儒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对传统儒家进行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改造和创新,对汉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荀子这种礼法互补的政治模式,显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