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NA和金纳米粒子体系对生物小分子的免标记光度法测定 08月25日
【摘要】本文旨在利用DNA和金纳米粒子实现对生物小分子的免标记光度法测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谷胱甘肽修饰的金纳米颗粒基于静电效应比色法检测神经元素3(Neurogenin3,ngn3)片段。Ngn3作为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蛋白因子,在胰岛内分泌细胞的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对ngn3的多肽片段进行了研究。分散状态下的金纳米粒子溶液为酒红色,在紫外吸收光谱中5 […]
苯并噻唑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和pH荧光探针的应用 06月02日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分子荧光探针以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很多荧光探针已经从染料科学进入了生命科学相关的领域。我们可以将荧光探针应用于核酸、蛋白质的识别以及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应用是在于活体细胞内的生命过程的荧光成像,它对于生命科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也推动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G-四链体DNA是富含串联重复鸟嘌呤碱基(G)的DNA序 […]
pH影响申克氏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实验研究 11月26日
【摘要】孢子丝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真菌病,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和皮肤外型。申克氏孢子丝菌为双相型真菌,如在人体内部寄生或在37℃条件下产生酵母相,而在室温条件下则产生菌丝相,酵母相是孢子丝菌的致病相,申克氏孢子丝菌在体内从菌丝相到酵母相的转化是致病的一个关键步骤。酵母相可在感染者体内增殖,形成小的芽生孢子而致病。从而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粘膜 […]
4株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温度和pH的耐受与响应特征 10月14日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温度、pH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4株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ZHHYZ-1、ZHHYZ-2、ZHHYZ-3、ZHHYZ-4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4株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25~35℃,仅ZHHYZ-1能在高温45℃条件下生长;(2)ZHHYZ-1、ZHHYZ-3、ZHHYZ-4的适宜生长pH为6~9,ZHHYZ-2的适宜生长pH为6~8;(3)温度、pH对4株菌的生长存在 […]
异常pH、低溶氧、光照对中华绒螯蟹体色影响的研究 05月07日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名河蟹,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丰富且经济价值高。90年代以来,我国河蟹养殖业发展迅速。池塘养殖是河蟹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载体。研究表明池塘养殖的河蟹体色往往不如湖泊围网养殖的河蟹。河蟹体色取决于甲壳中虾青素浓度。河蟹自身不能合成虾青素,必须从饲料或饵料中获取。因此河蟹体色差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从外界获得足够的虾青素。另一方面虾青素具有抗氧 […]
土壤含水量、pH、Ca~(2+)浓度对芸薹根肿菌侵染及发病影响研究 10月25日
【摘要】十字花科根肿病是蔬菜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与品质,与病菌的致病性、寄主的抗感性以及外界的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目前生产上缺乏有效且稳定的防控手段,而健康的土壤管理是防治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本课题针对湖北省优势小种—4号小种与常用感病白菜品种设置一系列不同环境条件(土壤含水量、pH、Ca2+浓度)的梯度处理,分别分析其对根肿菌初期侵染与后期发病的影响,为农业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
三种外源要素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的影响 09月22日
【摘要】本文以我国北方海域优势海草种类—大叶藻为对象,研究了pH处理浓度和时间、溶解氧含量以及破除种皮方法与外源赤霉素相互作用等三种外源要素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大叶藻种子累积萌发率、平均萌发历期、发芽指数等萌发变化规律,监测了初萌发幼苗存活与建成、生长状况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评价了人为促进种子萌发对后续初萌发幼苗建成及生长的影响,确定了既可有效促进大叶藻种子萌发,又能明显 […]
沉水植物对砷的富集特征及机理研究 08月06日
【摘要】近些年,水体砷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治理已成为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难题。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土壤或水体污染修复技术,是土壤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前沿之一。沉水植物处于食物链的底端且对水体中的砷有较好的富集作用。研究沉水植物对砷的富集特征及机理,将为发展廉价、高效、环境友好的水体砷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提供合适的物种资源,为保障人、动物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本论文在对常见沉水 […]